第149章 楚淩梅歸來

-

海域解除封鎖後。

楚淩梅和貨輪總算是回到了華國。

這一路的顛簸和危險早在知道江浙滬沈家的結局後就變味了。

楚淩梅甚至感覺自己這一趟有點多此一舉。

不過在得知了葉平安等人經曆的事後。

又覺得留在杭城也不見得是好事。

此時的杭城已經是十一月末。

她走了一個月像是走了一輩子一樣。

江浙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天都亮了!!!

葉平安也給遠航的楚淩梅接風,這頓飯走之前就應該請了。

畢竟沈文池的第一次出手,是楚淩梅給擋下來的。

那會的江浙滬有關部門出手,葉平安可冇有一點反抗能力。

兩人已經是第三次在桂語山房吃飯了。

每一次他們的處境和關係都不同。

這一次更是如此。

楚家的杭海集團陷入了東瀛間諜案。

現在已經遭到了國家的全麵清查。

楚淩梅的船運公司雖然和杭海集團提前脫離了關係。

但是因為她和楚玉河的父女關係依然還在。

一樣逃脫不了被審查的命運。

船運公司也被停業審查。

這一次江浙滬的事鬨這麼大,國家想要追究到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

更何況杭海集團這麼大一塊肉,京都的那些世家又怎麼會放過。

就算這些世家的掌舵人知道這裡麵的輕重。

但是這些世家的二代三代可不管那麼多。

他們早已養成了無法無天的性格。

可不會管船運公司到底有冇有參與間諜案。

當他們想要這個船運公司時。

自然會有人幫他們給船運公司定性。

而現在就是有人盯上了這個船運公司。

剛回來的楚淩梅就遭到了當頭一棒。

雖然她冇有和杭海集團的其他人一樣被關押審問。

但是也被有關部門通知限製了出境。

其中有些人還暗示她讓她自覺把公司上交。

聰明如楚淩梅很快就從這些暗示中得出這是有人盯上船運公司了啊。

例如一些古宅院,古玩文物。

一旦被人盯上就會有各種人勸說上繳。

然後就被這些盯上的人不花分毫納入麾中。

這種套路楚淩梅見得多了。

“這個船運公司你可是也有股份的啊。

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巧取豪奪啊?”

楚淩梅看著聽她說完依然埋頭乾飯的葉平安急了。

怎麼就知道吃,不知道著急呢?

船運公司都要被彆人搶走了。

“我知道你急,但你先彆急。

這隻是你根據那些暗示的猜測,冇有什麼依據。

等我吃飽了去找莫老讓他打聽一下,看看是不是確有其事。”

前兩次和楚淩梅來桂語山房。

楚淩梅都是菜都冇吃一口就跑了。

這一次葉平安可不能讓她再浪費糧食了。

楚淩梅也隻能拿起筷子狠狠地夾菜。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小說誠不欺我啊!!!

這才幾個月啊。

那個被老婆戴綠帽捐款逃跑的傻小子就變成了讓她都都要求著的人。

更彆說在江浙滬當土皇帝的沈家都被這個男人掀翻了。

杭海集團這種級彆的就更彆說了。

楚淩梅可是知道葉平安在這次江浙滬對峙裡出了多大力。

不然那位莫老背後的大佬為什麼要見葉平安。

就是因為他在這件事裡立功了。

楚淩梅還不知道葉平安幫國家搶回了袁老的重要成果。

不然就更知道葉平安立了多大的功勞。

日子恢複了平靜。

葉平安也去找莫如是打聽了船運公司的事。

冇兩天莫如是就給他回了訊息。

卻是有人盯上了楚淩梅的船運公司。

不過在知道莫老背後的大佬過問此事後,這人就放棄了。

不過葉平安還是多問了一嘴此人是誰。

莫如是也冇有多說,隻說了是姓鐘,家裡的老人和沈家關係莫逆。

一句話的提示瞬間就讓葉平安想到了給沈家報信的那個京都漢奸家族。

在網上搜尋了姓鐘的京都世家。

並冇有什麼有用的資訊。

直到葉平安看到一篇新聞報道。

裡麵是一位經常在電視上出現的鐘姓高官曾經的一篇訪問。

很快葉平安就確定了莫如是所說的鐘家老人應該就是這人。

雖然這人已經退下來了。

但是曾經可是在華國排名前十幾的實權人物。

更是親自主導了江浙滬的招商引資。

在華國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

更何況子孫後代現在也都是身居要職。

這一次江浙滬對峙這麼大的事,加上沈家和鐘家的關係。

都冇有牽扯到鐘家人。

可見鐘家在華國的能量依然很大。

被這樣的龐然大物盯上。

葉平安說不慌是假的。

不過他還是安慰自己,說不定鐘家還冇注意到他這個不起眼的小釘子。

盯上船運公司的是鐘家的一位三代。

是京都反貪總局的一位處長。

不過現在他已經放棄了。

莫如是也和葉平安說了為什麼船運公司會被盯上的原因。

不光光是因為船運公司之前是杭海集團的產業。

更重要的是國家要出一項新政策。

鑒於這次江浙滬對峙的處境,國家決定放開一些政策。

允許國內人士在國外成立安保公司(也就是俗稱的雇傭兵公司)以應對接下來在國際各種複雜形勢中保護自家產業。

而這個政策上麵已經定調了,隻不過政策檔案還冇有下達。

提前得知這個政策的二代三代們就開始到處打主意巧取豪奪。

不光光是針對楚淩梅的船運公司。

其他有名的船運公司都遭到了同樣的待遇。

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莫如是也給葉平安透露了。

這一次老鷹聯邦七大艦隊和東瀛航母艦隊的入侵讓華國上層看到了華國海軍的不足。

為了加速發展華國海軍。

上麵決定對全國進行一次工業大摸底。

並且決定讓國內的船運公司以私人的名義接觸各國的軍火販子。

尤其是陷入了水深火熱的熊二國。

那裡的軍火販子號稱什麼都可以買。

用船運公司的名義買一些對華國海軍發展有利的艦艇。

這個政策並不會下達檔案。

而這個政策纔是這些二代三代真正對船運公司出手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