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詩會上的驚人之舉3

-

又一位美豔女子,李詢僅識得王昭君,其餘三位花魁未曾謀麵。此刻見她們與昭君並立,身旁還有兩位佳人,便知這就是東京的四大名妓。

見香君詢問,李詢微笑著點頭應允。

「我的曲子帶著戰場的氣息,不知香君姑娘能否勝任舞蹈。」

「小女子定當儘力。」

香君的目光中閃爍著彆樣的光芒,凝視著李詢。

說完,她收斂了那份目光,轉而向司儀微笑請求:「可否借我一柄劍?」

香君深知皇帝就在人群中,雖然大臣們先前簇擁到畫卷前,但並未見趙佶走在首位。因此,皇帝究竟是誰,無人知曉。

司儀望向梁師成,梁師成悄悄觀察宋徽宗,見他微微點頭,司儀才示意香君可以舞劍。

高世德不是說那首詩並非李詢所作嗎?李詢輕哼一聲,開始彈奏《精忠報國》,邊彈邊唱。

當劍舞的金戈之氣湧現,香君傾聽片刻,便隨著李詢的歌聲和旋律起舞。

紅衣持劍,一人奏曲,一人起舞,構成一幅動人的畫麵。一曲終了,眾人如夢似醉,不僅沉醉於香君充滿殺伐之氣的絕美舞姿,更被李詢獨特的琴聲和歌聲所吸引。

李詢陶醉其中,他的攪局使詩會變成了他的個人舞台,直至結束,他依然是熱議的焦點。那三幅畫,再無人上前題詩。

涼亭下,趙佶滿意地看著李詢:「年輕人,你有什麼要求?」

趙佶此言等同於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酒意上湧的李詢並不善飲,他迷茫地望著眼前笑容滿麵的中年人,踉蹌著笑道:

「您就是陛下?小人見過陛下。」

話音剛落,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大宋雖不盛行跪拜禮,但李詢這一跪力度十足,不知膝蓋是否疼痛,聲音卻是響亮異常。

趙佶望著李詢驟然的屈膝,短暫的驚訝後,朗聲大笑,正欲伸手示意他起身陳詞,李詢卻已臀部著地,坐了個結實。

「這地麵硬邦邦的,磕得我好痛。」

此言一出,趙佶麵色微變,腦海中閃過方纔少年與愛女的對話。

李京察覺到皇帝的神色變化,連忙開口道:

「李詢,有訴求你就直說吧。」

李詢憨笑著迴應:「那,我就說了。小子膽大妄為...呃。」

一股酒氣噴出,群臣不自覺地向後仰避。

「嗬嗬,小子酒量太差。小子想...想要一根...」

「啟稟陛下,小臣家五郎近日常在家中苦讀,希冀為朝廷效力,為國儘忠。這小子醉了,胡言亂語呢。陛下,臣懇請陛下的恩賜,允許這小子直接參與科舉考試。」

李京內心欣喜於兒子的榮耀,期待他能主動提出請求。既然皇帝已知李詢的意願,由他自己提出更為恰當。然而,這小子酒量確實不行,三壺下肚便已不勝酒力。麵對如此良機,他卻不提恩賜,竟唸叨起琴來,思緒又飄向了那位昭君。

李京深知兒子的心思,聽聞李詢的話語,立刻出言打斷,直言恩賜之事。

「看來今日,李家五郎也成長了不少。」

趙佶未置一詞,侍立一旁的梁師成微笑地插話。

趙佶沉吟片刻,回憶起幾日前在宮中談論金絲雀和阿哈爾捷金馬的情景。

他注視著李詢,心中並無拒絕之意,隻是想到動物成長、外貌改變是常事。而李詢平日裡不務正業,如今怎會有此轉變?

「陛下,臣以為,不妨讓李家五郎一試。」

童貫適時地建議。

見三位重臣皆讚同,趙佶微微點頭:「既然如此,朕就準了這個恩賜。李詢,你要認真備考,若真有才華,就如你的詩中所寫。」

那樣!哪樣?

李詢跪坐在地,雙眼迷茫地看著眾人。李京打斷他時,他短暫清醒,自此不再言語。

那三首詩是他抄襲而來,詩的含義他並不理解,如何實踐詩中的意境?

如果不是繼亭設局,加上實在看不慣高世德的嘴臉,李詢絕不會主動出頭。

見皇帝已應允,而兒子仍沉浸在思緒中,李京急忙對兒子催促:

「還不快謝恩。陛下莫怪,這孩子酒量不行,在禦前失態了。」

「無妨,這小子倒是真性情。」

李京的一席話,喚醒了李詢,話音剛落,李詢即刻俯首貼耳,跪倒在地,雙手抱拳,口中高呼:“吾皇千秋萬歲,草民感激涕零。”

這口號獨特,大宋皇帝常被稱為官家,直呼“皇帝”者寥寥無幾。瞧見李詢行如此大禮,配上那響亮的口號,趙佶不禁開懷大笑。

“讓人送他下去好好休息吧。”

廣場上,儘管詩會已散,趙佶與眾臣離去,但仍有不少人在遊賞。

陽光燦爛的日子,桃花香氣四溢,綠草如茵,湖麵可供泛舟,少了大人物的約束,公子佳人們儘情享受。李詢帶著小靈兒坐在湖畔,微風拂麵,酒意漸消。

昭君見李詢獨坐湖邊,想了幾日未見,便過去聊聊天,同時也展示自己的存在。看到李詢今日的表現,昭君心中莫名生出一絲危機感。

昭君走向湖邊,香君也被李詢吸引,遂跟隨昭君一同前往。

“小靈兒,我剛纔的表現怎麼樣?”

“嗯,冇想到公子還有這樣的才藝,那曲子彈奏得真好,唱得也動聽。”

“那是當然,公子我身懷的本領多得你想象不到。不過以後,你要多看著我點,不能再這樣酗酒了。剛纔差點在官家麵前失態,還好官家寬宏大量。”

“那你向官家提出了什麼請求?”

“原本打算要那焦尾琴送給昭君。但我爹阻止了我,替我請求參加科舉的恩賜。”

-